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普文化> 文章正文

“望、闻、问、切”,正确认识中医四诊!

时间:2021-08-24 11:57 浏览:

  中医门诊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一进门,坐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胳膊伸出来,说:“大夫,给我号号脉,看我有什么病。”

  难道中医诊病只靠号脉吗?其实不然。中医讲究的是“四诊合参”,脉诊只是其中一种,中医临床诊治时光靠号脉是远远不够的。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四诊。

  所谓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这是我国古代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四种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诊断疾病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望诊

  望诊,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看,包括观察形体、精神状态、面色、舌头、排出物等,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来了解病情。

  中医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人的脸部、舌部,因此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病变,即《黄帝内经》中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望全身情况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四个方面。望局部情况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及望皮肤等。望舌包括望舌质、望舌苔两部分,望排出物包括望分泌物、望呕吐物及望排泄物等。另外,儿科还有专门诊法,即望小儿食指络脉。

  以望色为例,一个患者走进诊室,中医大夫一眼望去,看到其面色发黄,枯槁无光,就知道这个患者有可能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再比如望舌,不同人的舌头各不相同,若舌苔黄厚,还有剥脱,一看就知道这个患者湿热内盛,同时还有胃阴不足。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这两种手段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听声音指的是诊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指的是嗅患者体内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气味。

  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能反应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比如有的患者咳嗽声重浊沉闷,多属实证,为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所致。再比如嗅病室之气,如一进病房就能闻到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糖尿病重症。

  问诊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在疾病诊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得到。了解这些情况,可以为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进而为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特别是患者尚未出现客观体征,仅有自觉症状时,只有通过问诊,医生才能抓住疾病的线索,做出诊断。中医“十问歌”,把需要问诊的内容归纳在了一起,非常详尽,这也是每个中医人的必会歌诀之一。

  《十问歌》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切诊

  切,即接触、靠近、按压的意思。切诊就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获取患者的健康与疾病信息、获得重要的辨证资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切诊包括按诊和切脉。

  按诊

  按诊是指医生用手给患者做检查,以了解患者身体局部是冷是热,是润是燥,是软是硬,以及有无压痛、肿块等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

  切脉

  切脉,就是常说的号脉、把脉、摸脉等。医生用手指对患者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体会脉动应指的形象,进而了解身体状况。中医学认为,人体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系肌表。心主血脉,脉为血府,心的阳气能推动气血运行在脉管中。因此,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气血、阴阳等综合信息。

  关于脉诊部位,历史上有很多种,应用最广泛的有三种。一是三部九候诊法,二是三部诊法,三是寸口诊法。现在临床最常用的是第三种。脉诊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得到了历代中医大家的重视,其理论和应用也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

  望、闻、问、切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千变万化,若仅以单一诊法进行诊察,会造成辨证信息的残缺,进而对论治产生影响。而且,中医四诊之间有相互参照、补充、证明的作用。要想全面了解病情,保证临床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必须将所有诊法有机结合起来,望时有闻,闻时有问,问时有切,不可仅凭一种诊法来断病。

  医生若是对切诊、望诊等单一诊法情有独钟,甚或有研究或专长,当然值得称道,但是取一法而舍三法,以一诊而代四诊,不可取。只有做到“四诊合参”,综合全面地考察患者病情,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