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文章正文

对抗慢病,中医开出运动处方!

时间:2021-09-08 21:21 浏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积极探索“体医融合”,成立中医康复中心,数千名慢病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

  “慢阻肺3年,一动就上不来气,什么都干不了,觉得生活没希望。”

  “糖尿病6年,已经忘了糖的味道,梦想就是吃一口蛋糕。”

  “高血压10年,每天什么都可以忘,唯独不能忘了吃药,否则血压飙升可能直接把我送进医院。”

  ……

  对很多慢病患者来说,从被确诊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轨迹已被改写,长期服药、不定时跑医院、身体不适、心情焦虑填满了他们的生活。如何攻克慢病,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体医融合”理念,要求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慢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在“体医融合”领域积极探索,联合成立了中医康复中心,数千名慢病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

  练起来,与慢病和平共处

  慢病的脚步很轻,以人们不易察觉的方式靠近。74岁的苏明兰(化名)回忆,自己大约在60岁时就偶尔会憋闷、气短,但她没当回事。2016年春天,她得了一场重感冒,咳嗽、胸闷一直很严重,到医院一检查就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突然被慢病“砸中”,苏明兰有点懵,为了减少咳嗽、胸闷,她尽量少活动,遵医嘱每日两次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来控制病情。

  活动少导致食欲、睡眠不好,渐渐地,苏明兰感到浑身乏力,半年后,她连走300米都会气喘吁吁,不得不再次求医。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接诊了她,辨证后为她开了一剂运动处方。从那时起,苏明兰每周两次在广安门医院中医康复中心康复师宋建钧的指导下练习中医功法,从站桩、呼吸吐纳等基本功,逐渐延伸到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

  “不是要让患者练成‘武林高手’,而是借助传统功法中的动作和呼吸吐纳方法,增强患者体质。”作为南京体育学院传统武术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宋建钧对中医养生功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常常将功法动作细细分解,再结合所学的康复学知识,研究哪些动作能增强肺功能,哪些动作适合心脏病患者,哪些动作对糖尿病患者有利……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运动指导。

  “如果运动健身可用于慢病康复,那么中医养生功法为什么不能?”李光熙在代表美国医疗最高水平的梅奥诊所工作时曾提出这样的疑问。回国后,他带领广安门医院呼吸科团队与心血管科、内分泌科、体育医学、运动营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联合,搭建起集评估、诊疗和康复训练为一体的中医康复中心,在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养生功法中探索出疗愈慢病的新路径。

  “普通人可以到健身房锻炼,慢病患者却不行,必须有医疗风险管控措施。”李光熙说,患者在锻炼前必须接受专业评估,根据他们各自的身体情况确定康复锻炼的强度及方式,病情较重的患者锻炼时必须有心电监测、血氧监测等设备的保护。苏明兰刚开始锻炼时就带着血氧监测设备,后来她靠着每天清晨的一遍八段锦、一遍五禽戏和每周两次的专业训练,基本回归了正常生活。

  “一口气走一两公里不成问题。”苏明兰坦言,非常疲惫时还会有憋闷症状,但大部分时候,她感觉不到自己是个慢病患者。李光熙及其团队的努力方向就是为像苏明兰一样的患者找到与慢病和平共处的方式。

  深研究,中医治慢病更有优势

  慢病之“慢”指的是它不容易被治愈,只有少数患者患上慢病后还能迎来病情逆转,顾涛(化名)就是这样一位幸运者。2019年,他被诊断为肺纤维化,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王蕾为他开了中药,并建议他到中医康复中心接受运动指导。顾涛在习练功法中找到了乐趣。2020年9月24日,他在坚持锻炼一年后再次行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肺部的毛玻璃影竟已明显减少。

  “肺纤维化一般不可逆,这是练出来的医学奇迹!”李光熙介绍,慢病逆转并不是个别现象,由此可看出中医养生功法的巨大效力,虽然仍有慢病患者的病情无法逆转,但运动康复能有效减缓他们的病情进展,减少身体对西药的依赖。

  “第一个月,瑞格列奈停用;第二个月,盐酸吡格列酮停用;第三个月,阿卡波糖停用。”在中医康复中心锻炼半年后,张凝(化名)逐渐减去了3种降糖药。她的主治医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良介绍,张凝患有严重的2型糖尿病,曾同时服用4种降糖药却仍控制不住飙升的血糖,如今靠着练中医功法,她不但血糖逐渐平稳,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李光熙解释,现代医学靠长期服用西药来控制慢病,很多西药见效快,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比如治疗糖尿病的某些降糖药对胃肠道及肝肾有副作用,治疗慢阻肺的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会增加心肺共患病的概率、降低肌肉功能等,相比之下,中医运动处方可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的确是疗愈慢病的更佳选择。

  为了进一步证明中医运动处方的临床价值,广安门医院呼吸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等科室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开展课题研究,李光熙团队通过对近400例慢阻肺患者的长期追踪,证明中医运动处方能显著改善心肺功能。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王师菡团队组织72例冠心病高危人员和7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中医心肺康复后,又随访6个月,得出结论:中医运动处方能提高患者的有氧运动能力及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康复有积极意义……充足的科研证据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的广泛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广推行,从医院到体育馆和社区

  “让中医运动处方走出医院。”这是李光熙、王师菡、陈良这些临床专家的共同目标,在离广安门医院不远的广安体育馆,他们实现了第一步拓展——从医院到体育馆。

  “病情稳定、不需要严格医疗监护的患者都可以来锻炼。”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郭建军说,广安体育馆从刚开始只有4位患者,到现在已经前后干预了1000多位患者,愿意长期坚持锻炼的患者越来越多。

  “定期锻炼还不够,慢病患者必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王师菡认为,大多数慢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控制慢病,必须做好“管理”。王师菡对自己主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较为严格的“管理”,第1个月,患者在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康复中心锻炼,第2~3个月,患者到广安体育馆锻炼;3个月以后,患者将回归社区,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对中医运动处方的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医护人员会针对患者的运动情况、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进行指导。

  “回归社区是最重要的环节。”李光熙曾带领团队在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社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社区肺康复实践模式探索,通过健康宣教、心肺康复培训等方式,尝试将中医特色的肺康复模式从医院推广到社区,提高老年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步探索是成功的,但李光熙知道,要想把“医院-体育馆-社区”三位一体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推广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康复场地有限、具有“体医融合”素养的康复人才不足、宣传科普不到位、部分患者配合度不高等种种问题摆在眼前。

  “随着全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些问题会逐渐被解决。”虽然困难重重,但李光熙仍然干劲十足,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中蕴含着攻克慢病的良方,值得深入挖掘并广泛推广。他希望“体医融合”理念深入人心,中医运动处方能帮助更多患者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让他们与慢病共处的同时依然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